蒋庄煤矿供电工区职工尹珑斐:心中有爱的煤海青年
尹珑斐是蒋庄煤矿供电工区的一名职工,1980年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一身蓝色工装,一双舒适的老布鞋是他的标配,一辆旧自行车是他忠实的伙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越靠近他,越被他感动。
一张褪了色的单据
“若不是无意中看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给他寄来的捐款收据,谁又能知道,他已经把救灾助学的爱心善举坚持了三年多。”提起尹珑斐,供电工区车间工会主席韩荣新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
那是一张已经褪了色的捐款收据,但上面“感谢您的慷慨捐赠”几个字,却清晰地向人们传递着来自尹珑斐的爱的力量。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尹珑斐在报纸上看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有关救灾助学的报道,便通过报纸上留下的联系方式,详细询问了捐款事项。打那时起,他坚持每月从自己仅600元的工资中取出一部分钱捐给基金会。有时50元、有时100元,从2002年起的三年多时间里,他累计为基金会捐款5000余元。所谓贫穷布施难,这笔钱对于别人来说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家境并不宽裕的尹珑斐来说,却显得难能可贵。
这些年,尹珑斐只要见到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和事,都会献出自己的爱心。有一年冬天,他在上下班途中经常会看到一个行乞者衣衫褴褛、流落街头,便隔三差五地给他送一些食物。临近春节,他又塞给行乞者200元钱,让他买一些御寒的衣物。还有一次,尹珑斐去微山县城准备买衣服,正赶上县中学正在组织为重病学生捐款活动。了解情况后,他二话没说,将准备买衣服的200元钱投进了捐款箱。
在尹珑斐身上,这样的爱心善举屡见不鲜。十几年来,他已累计捐出各类款项12000余元。
一颗诚挚的爱心
采访尹珑斐的家人同事时,有人说他很吝啬,因为在自己身上他从不舍得多花一分钱。十多年来,他几乎没买过新衣服,常年穿着工装。今年初,他作为职工代表参加集团公司职代会时,脚上穿的皮鞋还是父亲穿旧送给他的。而更多的人却说尹珑斐很慷慨,每次为患病工友捐款献爱心时,他总是捐款最多的那一个。
2017年9月,供电工区职工小侯被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需要巨额医疗费,该工区立即向全体职工发出了爱心捐款倡议。倡议发出后,工区考虑到尹珑斐家中有两个孩子,生活压力较大,建议他适当捐助即可,但他依然坚持捐出了500元钱,表达了自己诚挚的爱心。
“作为一个有着1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当人们问起尹珑斐是如何把乐善好施当成一种习惯时,他给出的回答简短而又有力。
一座纪念奖杯的情怀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在尹珑斐心中,供电工区就是他的家,每天朝夕相处的工友就是他的家人,用真情呵护关爱家人在他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
尹珑斐所在的供电工区有两位工友的父亲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为表达对老一辈革命军人的敬爱之情,尹珑斐自掏腰包精心制作“红色家庭光荣”水晶纪念杯赠与两位老人,并将自己家中珍藏多年的“毛主席纪念币”也赠给了他们。
今年5月份,供电工区担负起了井下集中水仓的清淤工作。清挖水仓期间,由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好几个班次的职工手脚磨起了水泡。望着一个个挥汗如雨的工友,尹珑斐很是心疼。上井后,他便自费买了20个水杯送给奋战在井下现场的工友们,并嘱咐他们注意安全生产,及时补充水分。
一桩桩、一件件,多年以来,他为工区、为工友所做的事说也说不完。当工友们向他致谢时,尹珑斐总是这样轻描淡写地说,“我是这个家的一员,做这些都是应该的。”
这就是尹珑斐,十多年来,他用自己的善行义举彰显着一名普通矿工的道德高度,用满满的爱心和正能量吐露着青春芳华。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