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资讯 > 能源观察 >

    引领有色金属行业绿色发展

    2018-10-16 10:22 [能源观察]  来源于:中国经济网    作者:中国经济网
    导读:改革开放40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很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备受考验,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例如,
      改革开放40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很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备受考验,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例如,我国电解铝全行业每年耗电5000亿千瓦时,消耗标煤1.8亿吨,碳排放量超过4.5亿吨,环保和减排任务艰巨。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迫切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工业企业坚定践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中铝集团所处的有色金属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以我国电解铝产业为例,目前距离实现绿色发展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全行业近40%的产能聚集在京津冀周边地区,区域环境容量严重不足。二是发展模式不科学。我国电解铝生产所需电力供应仍以煤电为主,国际上使用水电等清洁能源生产铝早已成为主流。相对于煤电炼铝,使用清洁能源冶炼可使生产每吨铝减少约13吨碳排放,减排率高达85%。三是资源保障不可持续。我国以仅占全球3%的铝土矿资源,支撑了超过50%的氧化铝、电解铝生产,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铝土矿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特别是铝工业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方针,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进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利用,使绿色、低碳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在今年的两会上,我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向大会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通过“三鼓励一淘汰一严控”,推动电解铝优化产业布局,在解决行业自身发展问题的同时,为建设美丽中国、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应有贡献。
     
      作为有色行业的排头兵,中铝集团将坚持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引领有色金属行业绿色发展。
     
      一是加大布局优化调整。针对我国有色金属产业资源匮乏、环境容量接近上限、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和现状,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对内,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控常规燃煤发电炼铝,加快向环境容量富余的地区布局,带头向具有能源优势特别是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优势的地区集中,向需要发展的边远地区集中,并在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实现节能减排。对外,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布局,加快向开放型经济转变,通过全球化资源配置,构建全球产业链,输出国内先进技术,转移国内富余产能,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对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重点研究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强化节能减排创造条件。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对传统产业实行智能化改造,充分发挥能源管理引领作用,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坚定走创新发展道路,不断向高端化、终端化、国际化迈进,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转移,打造中铝集团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三是积极扩大铝应用范围。铝作为优质、轻量化的“绿色金属”,具有在全生命周期内低能耗、低成本的优点。我们将充分发挥铝在轻量化应用方面的优势,进一步研究铝的应用技术,不断扩大铝在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电子产品、日用品等方面的替代使用,加大以铝代钢、以铝节铜和以铝节木力度,真正将铝高载能的优势发挥出来,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抓住当前环保节能产业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我们在雄安注册成立的环保节能开发平台公司,加快整合集团内部环保资源和市场,对关键环保技术开展攻关,重点推进一批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项目,加大外部市场开拓,力争经过3年至5年的努力,使平台公司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实现国内上市,成为国内有色行业规模第一的环保节能公司,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